【溫州】現神秘懸棺逾百年未腐爛 村民欲打造觀光旅游景點

2015-07-28 瀏覽:644次

作為一種古老的葬俗,充滿神秘色彩的“懸棺”,曾在我國多地出現過。陡峭的崖壁間,懸棺到底是怎么放上去的,何人放上去,又為什么要放上去,謎底至今仍未完全揭開。

近日,有讀者向本報熱線88817110報料,位于泰順的竹里也發(fā)現了“懸棺”。而記者實地走訪發(fā)現,與其他地方相比,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其中一口當地村民口中至少有上百年歷史的“懸棺”,在濕漉漉的穴洞內,竟看不出明顯腐爛跡象。

已發(fā)現懸棺不少于5具

記者從泰順竹里社區(qū)出發(fā),車子沿著狹小的盤山公路,繞了一個又一個彎,穿過一片片竹林,仿佛突然進入世外桃源,整個視線開闊起來,腳底梯田成片,田里鮮花盛開。

這便是發(fā)現“懸棺”的地方——一個名叫后坑的村莊。在當地,已經發(fā)現的“懸棺”有兩處,均位于山澗邊上的崖穴內,伴隨著嘩啦啦的流水聲,這些不知何時陳放于此的棺木,讓一代又一代村民疑惑:這些棺木到底是怎么放上去的,何人放上去,又為什么要放上去?

年過五旬的村支書劉行賤說,從他記事開始,這些棺木便在了,遠遠望去,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小時候,一個人根本不敢靠近,看見了,都要遠遠避開。

“一開始,我們還不確定,棺木到底是不是空的,有一次,一個村民壯膽用鐮刀撬開棺材蓋,發(fā)現里面是白森森的骨頭。”村民劉可培說,打開棺木的村民后來患癌癥過世了。

在后坑村,“懸棺”的事情,幾乎人人知曉。一些村民說,那時候,竹林沒有如今這般密集,有時,在山間耕作,抬頭便可以看見棺木,能明顯看到的“懸棺”不會少于5具。由于“懸棺”位置險要,再加上發(fā)自內心的畏懼,沒幾個人主動靠近。

  而如今,瘋長的荊棘及竹子,將棺木遮得嚴嚴實實,讓“懸棺”更加神秘。

  至少百年歷史棺木竟未腐爛

  在劉可培帶領下,記者穿過荊棘及竹林,攀上了幾乎成九十度的山坡,小心翼翼地摸索到一片濕滑的山澗邊上,一條瀑布在半山坡的底部形成了水潭。

  只見水潭旁邊一處天然形成的崖穴內, 一具棺木端端正正地擺放著,旁邊還有數個蓋著蓋子的陶甕。從穴頂掛下的藤條,有成年男子的手臂般粗。

  “我小時候聽爺爺提及,他小的時候這口棺木就在了。” 劉可培說,如果他爺爺現在還在世,已經120多歲了。據此推算,這個棺木的歷史不會少于100年,棺木的樣子看起來像是杉木打造的。

  劉行賤亦告訴記者,村里90多歲的老人也紛紛表示,在他們小時候,這口棺木就在了。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棺木除了表面上布滿綠苔,居然沒有明顯腐爛跡象。

  不過據一些村民分析,以前人們都會用桐油及石灰等對棺木進行專門處理,這樣能讓棺木保存更長時間。

  而在距離該處兩公里多外的另一個山坡上山澗旁,也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崖穴,這個崖穴要相對大很多。由于所處位置陡峭,記者難以靠近,遠遠望去,能看見的只有四具棺木,這些棺木看起來要明顯破舊許多,棺木旁邊,同樣有數個密封的陶甕。

  兩處“懸棺”旁邊,均沒有任何碑文或其他文字記載,也沒有陪葬物。

     神秘懸棺或源于畬族習俗

  “在當地,一般過得去的人家,有親人過世后都要修建墓地?!眲⒖膳嗤茰y,這些“懸棺”的主人可能系窮苦人家,沒有資金做墳墓或者發(fā)生其他變故,所以索性直接葬在崖穴內。

  不過,也有村民認為,棺木所處的位置十分陡峭,要放進去,肯定得很多人一起使勁,而這些費用,肯定不是窮苦人家所能承受的。

  而記者了解到,泰順毗鄰福建,福州地區(qū)畬族古時有懸葬之俗。懸葬又稱巖葬,通常的葬法有2種:一是將盛有骨灰的陶甕置于高處的石洞和石穴之中,外疊亂石遮擋。二是在山上的半崖處挖掘土洞,將棺木置于其中,洞口用石塊和泥巴封堵,過三年或更長些時間取骨(個別還采用焚燒)裝于陶甕,然后移葬他處。

  會不會居住在后坑村的村民,沿襲了畬族的習俗?

  按照劉可培的說法,他們祖上是從文成一帶遷來的,至今已經有六七百年,在他們祖上過來前,后坑是一片荒蠻之地,并無人居住。

  劉行賤告訴記者,他們村里目前有300多人,大部分姓劉,且均為漢族?,F在沒有,不代表以前也沒有。藍和雷是畬族常見的姓氏,他們村里族譜內,關于雷和藍最近的記錄出現在160多年前,有姓雷的和藍的人上門做了女婿。

  村民欲打造觀光旅游景點

  記者從當地一些村民口中得知,他們過去殯葬方面的一些習俗,有些類似畬族做法。

  在當地另一劉姓村民記憶中,他爺爺過世時,家人將爺爺入殮后,按照當地習俗,將棺材放到專門搭建的小屋內,放了三年,然后,叫來“先生”,將棺木打開,然后,按照從腳到頭的先后秩序,將人骨一一取出,裝入陶甕內,再埋入墳墓。

  “后來實施火化,都沒有這么做了。”該村民說,過去習以為常的做法,現在讓人覺得十分新奇。

  近年來,通過口口相傳后,許多人為看一眼懸棺,特意從很遠的地方趕來。

  這讓劉行賤意識到,“懸棺”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個景點。

  在當地一些年輕人口中,興奮地傳遞著這樣一個成功案例:去過武夷山的人,都會對武夷山的碧水丹青、絕美武夷風韻贊嘆不已。而“懸棺”文化則是其獨具特色的一種。

  如今,村民集資150萬元,正在修建一條通往懸棺的游步道,并在附近一些梯田內,種滿鮮花,打算圍繞“懸棺”打造觀光景點。

  而記者注意到,除了泰順,永嘉西源梅坦村陶姑洞附近也曾發(fā)現過葬在懸崖上的“懸棺”,與泰順“懸棺”稍顯不同的是,永嘉這邊的“懸棺”,洞口有明顯用石塊壘砌過的痕跡。“懸棺”發(fā)現后,一度引起了永嘉旅游部門的注意。

  >>>相關鏈接:

  懸棺葬如何產生

  目前已經發(fā)現的懸棺葬,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于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壁上開鑿石龕,尸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巖洞置放尸棺。

  對于懸棺葬的產生,有人說,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fā)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系。懸棺巖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巖洞的變化。

  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里,死后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zhàn)亂和科技水平有關,并無什么其他復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zhàn)亂有關。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將棺木高置于陡崖絕壁,則是盡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尸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