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村名探源:萊州村名史話 先有村還是先有廟

2015-06-07 瀏覽:662次

水母網6月7日訊 先有村還是先有廟,這是探討萊州市自然村歷史的一個有趣的話題。萊州(原掖縣)建制較早,歷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寒浞封子澆在這里建立過國(在今過西村東),是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商為萊侯國,春秋時為萊子國,戰(zhàn)國時齊置夜邑。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縣。1988年撤縣建市。歷史上,萊州一直是膠東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昌盛之地。

據《萊州市地名志》(1996年1月版)載,在萊州所轄8鄉(xiāng)21鎮(zhèn)共計1065個自然村中,初建村時,以廟宇(含寺院觀庵)命名的約有90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shù)的8.6%。其中,有的村是因一座廟宇而命名的;有的村是因附近同一座廟宇而命名的。這些因廟宇而命名的村莊,都有一些傳說和故事,代代相傳,津津樂道。比如——

夏邱鎮(zhèn)卸甲庵村——此地原有一處尼姑庵,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率軍作戰(zhàn)到此,曾在庵旁卸甲休息,故取村名卸甲庵。

永安路街道工農村——原名十哥廟村。據傳,宋太祖趙匡胤部下將領,十個結義兄弟在粉子山作戰(zhàn)陣亡。人們?yōu)榧o念十哥兒們,在此修建一座廟宇,名十哥廟。明洪武二年,韓姓由四川遷此立村,村因廟名。1966年更名工農。

郭家店鎮(zhèn)古村——南宋淳熙年間,宋姓由掖城北關遷此立村,村東有一座廟,廟碑上刻有“古有村”三字,由此取名“古村”。

虎頭崖鎮(zhèn)神堂村——據傳,此地原有一座關帝廟,曾有一位過路人在此遭劫,幸得關公顯靈相救,故取村名神堂。

夏邱鎮(zhèn)槐樹村——明洪武二年,孫姓由四川遷此立村。此地當時有一座廟,廟院內有棵大槐樹,樹杈上可以容四個人打牌,八個人看牌,故取村名槐樹里頭。清中期,簡稱槐樹。

柞村鎮(zhèn)普渡口村——明宣德元年,王姓由大黃花村遷此立村。村東有座佛爺廟,上懸橫匾“普渡人生”,又因村子地處山口,故取村名普渡口。

永安路街道海廟姜家、海廟于家、海廟孫家、海廟坡子等村,都是明朝初年由四川遷來立村的,都因附近有一座東海神廟而冠名的。據史料記載,東海神廟始建于漢武帝征和初年(公元前92年),唐宋元明各代,朝廷都曾撥款整修過。1946年拆除。

程郭鎮(zhèn)五佛蔣家、五佛劉家,五佛邱家、五佛穆家四個村,都是明洪武二年由四川遷此立村的。當時附近有一座五尊佛像的廟,故皆以“五佛”加姓氏而冠村名。

沙河鎮(zhèn)的路旺侯家、路旺原家、路旺戴家、路旺孫家、路旺大王家等村,都是明代由外地遷此立村的,都圖臨近路旺寺而以“路旺”加姓氏而命名的。這一帶地區(qū)過去還曾是路旺區(qū)、路旺鄉(xiāng)、路旺鎮(zhèn)的區(qū)劃。

郭家店鎮(zhèn)的元嶺王家、元嶺孫家、元嶺張家、元嶺陳家,都是明正統(tǒng)年間由外地遷入立村的,都因附近有一座元嶺廟而都以“元嶺”加姓氏而取村名的。

不必一一列舉,這些因廟宇而命名的村莊都表明是“先有廟而后有村”。但是,常識告訴我們,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廟是人修建的,有修廟的人必然會有村落,這又成了“先有村而后有廟”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萊州市總體的村莊、人口的發(fā)展歷史去尋找答案。

據《萊州市志》載,萊州境內建村,始于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唐、宋、元、清歷朝均有所建。元末明初,戰(zhàn)亂、瘟疫、水旱災害,使人口銳減。明洪武初年,境內只有1930戶,16672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官府從四川等地移民至掖縣。據不完全統(tǒng)計,當年的移民建村數(shù)約350多個,占現(xiàn)有自然村總數(shù)的33%。明永樂元年(1403),官府繼續(xù)從四川等地大量移民到掖縣。由于多次的移民、墾荒和減輕賦稅等措施,明朝時期,掖縣建村總數(shù)累計達到805個,占現(xiàn)有自然村總數(shù)的76%。

以上史料說明,明朝以前,掖縣已有一部分村莊,元末明初人口和村莊減了許多,但是留下了一部分廟宇,若就這些廟宇本身來說,是先有村后有廟。若就移民所建的新村來說,似乎是先有廟而后有村,這不過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從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邏輯上說,應該說先有村后有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