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城回訪】8個全國被批歷史名城回訪:一道“保護金牌”難留“城南舊事

2013-07-28 瀏覽:1575次

       今年1月底,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山東聊城、河北邯鄲、湖北隨州、安徽六安市壽縣、河南鶴壁市??h、湖南岳陽、廣西柳州、云南大理8縣市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通報批評。

  半年過去了,這些被通報批評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否進行了整改?整改得如何?在整改過程中有哪些問題?

  壓力之下紛紛整改 歷史記憶難以尋覓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8座城市,穿梭于舊街區(qū),不少地方正在進行整改,拆掉了一些違規(guī)建筑,恢復了一些舊街區(qū),曾經的臟亂得到了基本整治。但是,更切實更深入的整治,基本還停留在規(guī)劃中。

  在河南??h,被專家詬病的古城內尤其是城墻周邊亂搭亂建現(xiàn)象有所改善,幾條歷史街區(qū)的給水、排水等基礎設施改造完成。

  在云南大理,古城區(qū)一些小巷內正在進行電線、污水入地的施工和古院落修繕整改,部分院子門口掛起了古宅民居的“保護牌”。

  在河北邯鄲,最有特色的老街區(qū)新華路西段,曾經堆積如山的垃圾不見了,土路也修成青磚路,古墻壁上的水泥被摳下來了,歷史建筑的原貌也逐漸顯露出來了。

  在山東聊城,按照完善后的規(guī)劃,老糧倉、老劇院等保留建筑物的保護維修工程正在緊張進行,石板青磚道路、園林綠化基本完成。

  在廣西柳州,居民私自違章加建的“樓加加”已被執(zhí)行“減法”,層高恢復至3層以下,東門城樓的天際線得以恢復。

  不過,多數(shù)地方雖然進行了簡單的環(huán)境整治,表面的景觀恢復,但距離承載歷史文化記憶的真正名城,還是有些遙遠。

  在湖北隨州,僅存的一條古街區(qū)——草甸子街上,1000多米的小街,兩邊是低矮的瓦房,老建筑里夾雜著美發(fā)店、洗衣店、雜貨店,還有不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xiàn)代民居。唯一能將它與歷史遺跡聯(lián)系起來的是一些老建筑上新掛的“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在安徽壽縣,記者從南城門進入壽縣城內,沿西大街行進看見,車水馬龍的街道被大小車輛和來往行人擠得水泄不通,路邊商家店鋪林立,路面垃圾污水隨處可見,和很多普通縣城沒有任何差別。在這里,除了剛剛修建一新的古城墻以及依稀可見的斑駁墻體在訴說著這座小城的千年歷史外,記者找不到從宋代到明清興衰一時的歷史印記。

  在湖南岳陽,記者沿著魚巷子幽深古老的青石板路行走,只能在老人們口若懸河的講述中回憶過往滿巷魚躍的波光,找尋魚巷子當年的痕跡,因為“現(xiàn)在魚巷子一部分鋪了水泥路,沒以前寬了,也沒以前熱鬧了”。

  舊城改造理念和方向是各地反思最多的

  舊城改造理念和方向,是各地被批評之后反思最多的。柳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劉子林說,從城市來講,街區(qū)、建筑、歷史文化機理,甚至路面、天際線都是保護對象,“一座歷史建筑被夾在高樓大廈之間,這不叫保護,過去的保護理念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真正的理念仍有偏差?!?/span>

  “近年來地方政府以GDP作為地域發(fā)展的重要考核指標,大搞經濟建設,為了滿足老百姓現(xiàn)代生活居住的需要,把感覺上破舊的建筑拆除、大街拓寬、房子翻新。”壽縣文物局局長李鳳鑫說。

  岳陽市文廣新局局長汪燦更加直言不諱:“之前我們把部分老城區(qū)看作棚戶區(qū),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認為大建設、大開發(fā)于民生有利、社會有益,在名城保護認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

  拆還是不拆?怎么拆?在河南??h歷史建筑保存眾多的東大街上,各種首飾店、家具店、服裝店的大幅廣告招牌仍然林立,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出歷史建筑的模樣,但隨便拐進一家院落,里面多是保存較完整的明清老房子,一種森森的古意和仍在使用中的生氣撲面而來。

  “一批評就拆,拆了以后咋辦?”??h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局長魏永祥解釋雜亂廣告牌仍在的原因,多名專家建議,要等完善的規(guī)劃出來以后再動手,“不怕晚干,就怕胡干。”??h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趙文明說,理念和方向很重要,要做到修舊如舊,蓋個古建筑搞個假文物就沒有意思了。

  整治不能“人去城空”

  “發(fā)展與保護”“新與古”的沖突是各歷史文化名城長期以來普遍面對的難題。隨著城市發(fā)展、擴張的滾滾車輪,很多歷史名城的新傷和舊痕都暴露了出來。

  古城作為生活區(qū)、工作區(qū)和景區(qū)三區(qū)合一的區(qū)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或多或少存在持續(xù)的矛盾,比如出于生活需要私自搭建水箱、違規(guī)建設、擺攤經營等,破壞了古城風貌。

  如何實現(xiàn)古城保護與改善民生共贏?在山東聊城,大批居民搬離了世代生活的古城區(qū)。古城區(qū)居民趙玉明一家三代住在古城,他說:“原來古城區(qū)內居住有4100多戶、1.4萬人,大部分房子是破舊的民居,沒有燃氣和暖氣,冬天只能靠煤球爐取暖。”距離古城約2公里的望湖安置小區(qū),26棟安置樓已經建成,安置了1700多戶原古城居民。

  從2008年開始,壽縣在縣城以南開發(fā)建設城南新區(qū),逐步將機關單位、學校、醫(yī)院遷至新城區(qū)內,帶動人口有序外流,緩解古城內人口壓力。在柳州的未來規(guī)劃中,也有統(tǒng)籌開辟新區(qū),保護舊城區(qū)的計劃。

  湖南民俗專家姜宗福等認為,一方面,保護文化古城不是拆除重建,而是修舊如舊。老建筑、老居民、老風情是古城的文化“胎記”,缺一不可。同時,保護文化古城不是把古城遷空,而是要保留老居民。一些地方在古城開發(fā)中大量遷出居民,出現(xiàn)“人去城空”的問題。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稱,一個古城古街的消失,便是一個歷史細節(jié)的泯滅。拆古城造新城是忘本的現(xiàn)代化,造假古董跟古城保護更是不沾邊?!氨Wo古城鎮(zhèn)與建新城蓋大樓兩者沒有任何矛盾,可以通過科學的規(guī)劃實現(xiàn)二者的融合?!?/span>

  阮儀三認為,對現(xiàn)有的古城古街進行整改,能改多少就改多少,改不了就撤掉稱號。